西北工业大学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两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大会共评选出295个获奖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
西北工业大学拥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31个在职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在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西北工业大学共有2个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宋保维教授领衔的“自主水下航行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张卫红教授领衔的“机械结构系统的整体式构型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宋保维教授、张卫红教授分别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围绕国家“海洋工程”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西北工业大学长期从事水下航行器关键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军民两用海洋装备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宋保维教授团队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攻克了远程自主水下航行器的总体设计、精确控制、动力推进、导航定位等方面多项关键技术。项目发明了总体多目标优化及流体动力布局方法,发明了变模态变参数鲁棒运动控制方法及操纵舵机,发明了双轴对转异型电机总体优化设计方法,发明了运动参数辅助与多源信息融合的导航方法。
据悉,这已是该团队第三次斩获国家级科技奖励。项目来源自一支特色鲜明的团队——西北工业大学水下航行器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民教授牵头组建的一支仅有6人的团队。宋保维介绍说,近年来,研究所已经构建了一支年龄和结构相对合理的队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有教师20多名,博士、硕士100多人,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高科技研究所,完成重要科研任务近40余项,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团队凝聚锻造了一批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国防精英人才。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材3项;《鱼雷技术基础》《鱼雷自动控制系统》分获国家和陕西省精品课程。团队培养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4人,“挑战杯”全国大赛金奖1项、银奖1项,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省部级优秀毕业生11人。
高性能整体式构型设计,是实现高端机械装备和航空航天复杂结构系统轻量化高效承载,亟待突破的核心瓶颈问题,也是机械工程学科和传统优化设计理论发展面临的挑战性难题,其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
“机械结构系统的整体式构型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自2000年起,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973课题等支持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项目创立了复杂结构系统的高性能整体式构型设计理论模型,揭示了高性能整体式构型设计的多因素匹配机理,阐明了设计相关性载荷工况与构型设计的动态耦合机制,建立了破解性能突变机制、抑制病态构型和关联构型尺寸效应的设计方法。
该项目发表了高水平论文120多篇,其中20多篇主要论文发表在该领域的国际顶级和权威期刊,得到了美、英、德等33个国家的350多位学者的高度评价,他引544次、SCI他引247次。项目开拓出“组件结构整体式拓扑优化”的学科发展新方向,并获得发明专利20多项及陕西省科技一等奖等。项目解决了一箭多星、新型战机翼面结构等国家重点型号设计中的难题,有力推动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学科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