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先后获批“保险”、“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本科专业,开始独立招收金融学(保险)硕士研究生和保险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金融学(含:保险)”“法与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两个博士点,并且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招收金融学(含:保险)博士后,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大保险学科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大纲如下:
1、金融学(含:保险学)、保险(专业学位)复试大纲
一、 风险与保险
(一)风险及其特征
(二) 风险的分类
(三) 风险管理
(四) 可保风险
二、 保险的性质与功能
(一) 保险的性质
(二) 保险的功能
(三) 保险的作用
(四) 商业保险
(五) 保险公司
三、 保险合同
(一) 保险合同概述
(二) 保险合同的要素
(三) 保险合同的订立、生效与履行
(四) 保险合同的变更
(五) 保险合同的争议处理
四、 保险的基本原则
(一) 保险利益原则
(二) 最大诚信原则
(三) 近因原则
(四) 损失补偿原则
(五) 损失补偿原则的派生原则
五、 保险形态的分类
(一) 保险形态分类的意义与方法
(二) 保险形态分类的标准
(三) 保险业务的种类
六、 财产损失保险
(一) 财产损失保险概述
(二) 火灾保险
(三) 运输保险
(四) 工程保险
(五) 农业保险
七、 责任保险
(一) 责任保险概述
(二) 公众责任保险
(三) 产品责任保险
(四) 雇主责任保险
(五) 职业责任保险
八、 人身保险
(一) 人身保险概述
(二) 人寿保险
(三) 意外伤害保险
(四) 健康保险
(五) 团体保险
九、 再保险
(一) 在保险概述
(二) 比例再保险和非比例再保险
(三) 再保险的分出与分入
十、 保险经营导论
(一) 保险经营的特征
(二) 保险经营的原则
(三) 保险经营的环节
十一、 保险单设计
(一) 保险单设计概论
(二) 人寿保险单的设计
(三) 财产保险单的设计
十二、 保险精算
(一) 保险精算概述
(二) 非寿险精算
(三) 寿险精算
十三、 保险基金及其运用
(一) 保险基金的性质与特征
(二) 保险基金的来源与构成
(三) 保险基金的运用
十四、 保险经营效益
(一) 保险经营效益概述
(二) 保险经营效益分析
(三) 保险企业财务报表
十五、 保险市场结构与运作
(一) 保险市场概述
(二) 保险市场组织
(三) 保险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十六、 保险市场营销
(一) 保险市场营销概述
(二) 保险市场营销策略
(三) 保险市场营销渠道选择
十七、 保险经营风险及其防范
(一) 保险经营风险的特征
(二) 保险经营风险的类型及其成因
(三) 保险经营风险的技术分析
(四) 保险经营风险的防范
十八、 保险监管理论概述
(一) 政府干预市场的一般理论
(二) 保险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三) 保险监管收益与成本分析
十九、 保险监管制度
(一) 保险监管目标
(二) 保险监管机构
(三) 保险监管方式
(四) 纠正与处罚措施
二十、 保险监管内容
(一) 市场准入和股权变更监管
(二)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监管
(三) 资产与负债监管
(四) 资本充足性及偿付能力监管
(五) 交易行为与网络保险监管
(六) 再保险监管
(七) 衍生工具监管
(八) 跨境保险活动与保险集团监管
二十一、 保险监管国际化
(一) 保险监管国际化的背景
(二) 保险监管国际化的及其标志
(三) 中国保险监管国际化
2、劳动经济学复试大纲
一、劳动需求分析
(一)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二)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四)劳动需求弹性
(五)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二、劳动供给分析
(一)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
(二)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三)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四)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
(五)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
三、人力资本投资
(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基本模型
(二)教育投资的分析
(三)培训
(四)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四、劳动力流动
(一)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二)劳动力流动模型
(三)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四)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五)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五、工资的确定及制度设计
(一)工资的历史、本质和形式
(二)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
(三)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
(四)报酬制度和水平设计与员工激励
六、劳动力市场歧视
(一)歧视问题的提出
(二)歧视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三)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四)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
(五)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
七、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趋势、成因及对策
(一)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
(二)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三)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
八、失业
(一)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
(二)失业的测量
(三)失业类型
(四)失业原因
(五)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