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邀请美国肯塔基大学中国项目负责人罗靓老师做了一场题为《动物、机器、及其它奇特媒体现象——<申报>中的白蛇》的报告。罗靓老师通过爬梳“白蛇”形象在晚清至民国、冷战时期以及新时期三个时段大众文化中的变化,罗靓老师提出,“白蛇”形象存在着性别与物种的越界、媒体的越界与政治的越界。此次报告主要围绕前两个时期与“白蛇”有关的文化现象展开。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联芬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并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文艺学)、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等;全面培养“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同时也培养“电影学”、“戏剧戏曲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学位的硕士生。
首先,罗靓老师从《申报》(1872-1949)入手,选取其中有关“白蛇”形象的条目进行阅读与分析。当时《白蛇传》的演出不仅有技术创新,如真蛇上台、活动机械电子蛇、演员平地升空等;还开风气之先,例如男女同台、宣称《白蛇传》的演出能基于“美术”消除“迷信”等。另外,白蛇商标也与百龄机、冰棒等产品的促销联系在一起。除了对大众文化中的“白蛇”形象进行分析,罗靓老师也补充了知识分子对这一阶段《白蛇传》演出的批评。例如老舍1921年曾在《自由谈》中对《白蛇传》中利用举牌的方式表现时空转换表示不满;又如1941年6月1日,《自由谈》刊载了一篇以父子通信为形式提出要废除《白蛇传》中封建迷信的文章。综上,罗靓老师强调,在大众文化中也渗透着先锋的、政治的话语,因而通过研究这些商业性的文本,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启示。
报告第二部分的主题为——“非人之深厚人性”:白蛇与冷战时期亚洲文化圈。在此罗靓老师对比了20世纪50年代日本、香港、台湾以及中国大陆与白蛇传故事有关的文化产品,她特别强调田汉的《白蛇传》(1953)对白娘子“深厚的人性”的肯定。田汉认为白蛇之所以有着永恒的魅力就在于它尽管是非人的,非现实的,却比具有现实主义、道德主义色彩的法海更为人性化、更能博取当代观众的同情。在罗靓老师看来,田汉的矛盾就在于一方面要从迷信中解放人们,但另一方面又认为神话作为让人安心的资源,应该被保留,这恰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机制和民俗文化间的矛盾。而日本、香港、台湾与《白蛇传》相关的电影改编,则折射出商业的、政治的诸种话语与资源的相互交汇,譬如日本的电影《白夫人的妖恋》和动画《白蛇传》就成为其战后外交的文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