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邀请美国著名历史语言学家、汉语音韵学家、密歇根大学教授白一平先生做了题为“上古汉语的构拟”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赵彤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并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文艺学)、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等;全面培养“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同时也培养“电影学”、“戏剧戏曲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学位的硕士生。讲座的主要内容是:
白一平教授的讲座从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上古汉语的定义、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讲座的主体,主要从中古音的转写、上古音的标记以及关于上古汉语的证据这三方面展开。
首先,白一平教授确定了上古汉语的研究范围,即先秦时代的各种汉语;明确了上古汉语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即尽量构拟(广义的)上古汉语的全部;阐述 了采用假说演绎法研究上古汉语的科学性。其次,白一平教授从用罗马字母转写中古音入手,介绍了普通罗马字母转写汉语中古音的优点和方法,通过比较中古音与越南语、朝鲜语、日语的汉字音的语音对应关系,举例分析了中古音一、二、三、四等音节的介音和主元音的特点,并用罗马字母转写了汉语中古音《广韵》的声韵调系统,使大家认识了一种较为简便直观的标记中古音的方法。接着,白一平教授从中古溯流而上,介绍了上古音的写法,主要分析阐释了构拟上古汉语的传统证据存在的问题及三种新证据的优势,简要概括了上古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上古汉语的假设只能用汉语资料来检验的指导思想,他认为藏缅语言资料只能作为参考。最后,白一平教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咽化声母,并把它用于区分一、二、四等和三等音节,为大家举实例分析了两者的不同,其中何休《公羊传》注:“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的例子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讲座结束后,广大师生踊跃向白一平教授提问。在此过程中,白一平教授为大家举例解释了上古6个主元音的构拟依据、阿拉伯语咽化辅音问题,以及汉语咽化声母的存在理据。其中,白一平教授就他构拟的上古语音系统如何反映先秦时代明显存在的方言差异问题与社科院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引起了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