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经学与子学教研室陈壁生老师作了主题为《康有为与经学的转轨》的讲座。陈壁生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著有《激变时代的精神探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编有《2004:人文中国》、《2005:人文中国》(与林贤治先生合编,分别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1月、2006年1月出版),在《书屋》、《社会科学论坛》、《凤凰周刊》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
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一、近年来康有为研究;二、《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三、孔教论。陈老师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康有为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结合自身研究心得,具体阐释了康有为与经学发展的关系及其影响。
第一部分,近年来康有为研究。陈老师列举了近年来康有为研究的成果,并针对不同的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包括干春松的《制度儒学》、《保教与立国》,曾亦的《共和与君主》,唐文明的《敷教在宽》。接下来,陈壁生副教授提出了几个个问题:为什么要关注康有为?为什么突然近年来康有为得到重视而之前并没有呢?相反却是梁启超得到的重视始终比较多呢?这跟百年来儒学的发展相关。近百年来儒学的研究方向在“新儒家”一脉中,学术上主要接续宋学,即宋明理学,例如海外新儒家有三期说:先秦——宋明——当代新儒家;同时,在政治上认同作为口号的民主科学。这种认识,大体上将中西问题转化为古今问题。而在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再继续把中国的今天视为西方的昨天,把海外汉学家的研究视为学术研究的楷模。那么,该如何重新思考中国学术与中国政治,便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回到近现代思想家,会发现康有为对这些问题有过深刻的思考。康有为对当时的现实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关切,而很多问题现代还是没有解决。因此可以说,重新看待康有为,背后是重新思考中国。
第二部分,康有为对经学的改造:《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康有为面对的,是汉代经学的老问题。汉代经学出现内部的差别,郑玄遍注群经,兼采今古文二家之说,自成一个系统。康有为的贡献,是构建一个系统化的经学体系,以此面对现实政治和未来的中国。因此,他著《新学伪经考》排斥伪经,反古文经学,著《孔子改制考》推崇孔子,以孔子为中国文明的开始。
第三部分,孔教。在这一部分,陈壁生老师主要讲了孔教的发展与康有为的设想、孔教与儒教的区别等问题。他指出,辛亥革命以前,传统政治架构还在,康有为的孔教论是延续政治架构,改造教化系统;而辛亥革命以后建立孔教会,作为一个类宗教组织,也是一个类政党组织。另外,孔教和儒教也是有一定区别的,这是由孔子的双重身份决定的,一种是作为儒家开创者;另一种是作为经学开端的孔子。前者重《论语》,后者重五经;前者是一家之教,后者是诸子的共同基础,因此康有为强调孔教,也尊重信仰自由。最后,孔教理论上不一定是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