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胡莉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在建设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学科点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同时,逐步形成了三大主要教学科研领域:1、教育的公共管理(包括教育法律与政策、教育财政与教育经济学、教育组织与管理、跨境教育、基础教育发展等);2、高等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高等学校院校研究、大学习周期度与大学治理研究、大学国际化研究、大学师资发展等);3、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社会学、教育与人类发展、课程研究等)。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胡莉芳简介如下:
教育背景:
2003-200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博士
1995-1998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硕士
1991-1995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本科
讲授课程:
高等教育原理,大学课程论,教育与社会变迁
学术成果:
论文:
1、大学公共性的实现在于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4(《新华文摘》论点转载/2008-19);
2、大学章程制定的核心问题与原则探究,《中国高教研究》/2007-10;
3、暑期学校与市场机制的运用——关于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办学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4、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8-09(原发《复旦教育论坛》/2008-03);
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成就巡礼,第二作者,《光明日报》/2008-12-22;
6、儒家通识教育思想的传统流变与现代诠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01;
7、大学评价:一个公共领域——从大学排行榜说起,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9-06(原发《江苏高教》/2009-02);
8、论非公共资源与高校公共性的实现,《教育发展研究》/2009-05;
9、理念与行为的矛盾与思考——基于某研究型大学师生通识教育观念调查的研究,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0-06(原发《现代大学教育》/2010-01)
10、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第二作者,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第1期;
11、中美本科生教育的学科结构比较分析,第二作者,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2、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开放、国际、市场,论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1年第10期转载)
13、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基础与动力,高校教育管理,2011年第4期;
14、研究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十年——基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9-2009年)的统计与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10期;
15、高等教育研究的“转型”:经费依赖与国际化——以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9-2009年)为样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著作:
1、走向明天的基础教育,参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
2、OECD教育政策分析2002,译著,参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3、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参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大学公共性,专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1月
科研项目
主持课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大学公共性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
2、高等教育内市场机制运用的比较研究——以中日韩为视角,亚洲研究中心项目;
3、公共与市场,如何抉择?——关于本科课程体系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管理科学习究基金项目;
4、我国通识教育的问题研究,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专项规划重点课题;
5、中国高等教育十年跨越发展实践及改革成效的纪实研究之总论部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研究课题10余项,主要包括:
1、儒家文化影响下的高等教育,亚洲研究中心重点课题;
2、通识教育视角下的本科教学质量研究,新世纪高等教育研究所重点课题;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研究;
4、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之教育思想,北京市教委与在京高校共建项目;
5、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习究后期资助项目;
6、中国大学校长素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习究规划基金项目;
7、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部国际司委托课题;
8、来华留学,教育部国际司委托课题;
9、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研究课题;
学术兼职:
2006.9-2011年 中国人民大学校报《高教随笔》栏目编辑,该栏目2006年获得北京市新闻奖(高校校报系列)的最佳专栏奖;
2008.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责任编辑;
参与国际会议:
2009年4月,赴印尼参加大学评价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二届QSworldclass高端专业研讨会。
获奖情况: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高教研究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
广州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青年探索》1997年度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