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厉以宁表示:经济学家在谈到市场的容量时,经常说:市场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量,市场是可以创造的。谁来创造市场?是供给方,也是需求方,或者二者共同创造市场。
供给方创造市场是指,市场上本来没有某种需求,或者连想都不曾想过有某种需求,但供给方先研究开发出某种产品,投入市场,再通过广告、传媒向潜在的需求者宣传、介绍自己已经研发出来的某种产品,于是吸引了需求者前来购买;再通过已经试用过这种新商品的客户的宣传,于是这种产品的市场就迅速形成了。这就是新创造出来的市场。电动剃须刀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几千年前,男人从不刮胡子。后来开始用刀刮胡子,用剪刀剪胡子,大概又过了几千年。再往后,有了刀片,于是又习惯用装上刀片的刮胡子刀刮胡子。谁能想到可以用电动剃须刀呢?人们担心如果用电动剃须刀的话,不小心把脸划破了怎么办?最初推销电动剃须刀的厂家,都要雇人先当众表演,以显示产品的安全可靠。
还有,现在流行的手机,同前些年刚流行的手机相比,增添了不少新的功能。这也是供给方先研发,再推广的例子。人们为什么会争着购买新款手机,应当说,这是新款手机新增添的功能在吸引客户。这同样是供给方创造市场的例证。
再看需求方对市场的创造。一个很可以说明需求方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促使市场扩大的例子,就是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开拓。正由于人们想去旅游,有这种需求,所以旅游市场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吸引顾客。需求创造供给,供给又反过来创造需求,所以这也可以作为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共同创造市场的一个例证。
现在让我们转到社会资本这个题目上来。
一个尚未踏进市场的人,严格地说,是没有自己的社会资本的。如果他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家庭,那么这个家族、家庭、祖辈、父辈都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本,但这只是家族、家庭、祖辈、父辈的社会资本,而不是这位尚未踏进市场的人的社会资本。这个人没有任何市场经历,人们凭什么对他本人的人品、能力和诚信记录等等作出判断?家族、家庭、祖辈、父辈的影响是存在的,但至多为未踏进社会和市场的后人领领路,社会资本是靠个人的闯荡、拼搏挣来的。
创造自己的社会资本,对任何进入市场大门的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一个人的信誉,要经得起检验;一个人的人品和能力,同样要经过公众的认可。这一切只有靠自己。
当然,一个人的社会资本的创造还要靠机遇。有了机遇,能不能被抓住,被利用,这不是什么运气好坏的问题,而是能力是否具备、智慧是否存在的问题。没有能力,没有智慧,即使机遇来临,也会白白错过。因此,对任何一个闯荡市场的人来说,有能力又有智慧,才是创造社会资本的最重要的本领。
能够紧紧抓住每一次机遇,就能获得新的财富和收入,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每抓住一次难得的机遇,就会认识一批新结交的朋友,使自己增加了社会资本。只要彼此以诚相待,相互信任,就会产生新的机遇,社会资本也就越积越多。
社会资本不仅可以在市场中靠自己认识朋友而建立,也有可能通过自己去发现和寻找而增加。为什么同学会、校友会、同乡会被人们看中,因为人们可以从这些名单上找到自己的同学、校友和同乡,说不定以后有机会相遇相识,成为愿意帮助自己的人。为什么有些地方近年来又盛行修家谱、续家谱甚至修祠堂等活动,这也是寻找社会资本、增加社会资本的方法之一。
但所有这些联系,都需要靠信誉来支撑。信誉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本。一个缺乏诚信的人,无论他曾经认识多少人,曾经有意识地结交了多少人,只要他没有信誉,别人都认为此人不讲信用,认识再多的人又有什么用?所以归根到底,社会资本靠信誉维持。失去信誉,社会资本也就丧失了。
前面在谈到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三种资本时已经指出,相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而言,社会资本是特殊的资本,它是无形的,表现于人际关系中。它也无法量化。物质资本可以被创造出来,已有的物质资本只要运用得当,可以产生新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靠自己知识的积存、经验的丰富、技术水平的提高等等,可以不断增加。而社会资本则不然。认识的人虽然多,但在急需对方伸出援助之手时,究竟有几个人愿意扶你一把,拉你一把?仅靠认识的人多,有什么用?这全靠在紧急情况下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朋友、熟人、亲戚等人。所以,创造社会资本可以表现为结交的人多,认识的人多,但运用社会资本则要靠本人的人品如何,以及所结交、认识的人的人品如何。
由此涉及社会风气问题。在一个重视信用,彼此以诚相待的社会中,社会资本不是靠一个人的交游面的宽窄来决定,更要靠社会资本的质量来决定。社会风气正,大家都讲信誉,愿意帮助别人,这样的社会资本才是真正有用的。一个人陷入社会信用危机中的大环境,很难再像过去那样到处可以遇到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