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因材施教有悖于教育公平。
【解析】:错误。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因材施教并不是差别对待,而是根据学生发展差异性,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所以并不是有违教育公平,教育公平要求公平对待学生,但是并非平均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应按照学生特性进行教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展。
47.《学记》所说的“教学相长”本义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解析】:错误。
在《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是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强调的是教师的学习。他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
48.合作学习是一种合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的学习方法。
【解析】:错误。
维果茨基在探讨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时,提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而合作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尤其是与自己能力相差较大的同伴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列举三种利用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特点的教育措施。
【解析】
(1)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字生的实际出发,使教育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实行因材施教,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长善救失: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引导学子纠正自己的锫误。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3)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与儿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使教学的任务、教材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是儿童可接受的。既不要负担过重,也不能轻而易举,要高于儿童现有水平,保持一定难度,要在能力尚处在形成状态的“最佳发展区”内,引导儿童经过努力去解决问题。贯彻这一原则,要准确了解和估计幼儿接受能力和智力体力发展水平,采取合理教学结构,恰当地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地进行教学。
50.简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泰勒课程编制原理的发展。
【解析】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首创“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所提问题可以从简单逐渐发展到复杂;布鲁姆目标分类也是围绕教育目标展开的,但是他将泰勒的目标课程编制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对目标问题的分类,更为具体,使之可测量,可观察,为教学及其评价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1)可以按学习目标的要求,分层次提出问题;分层次提出问题—认知性问题
认知性问题:它是对知识的回忆和确认。
(2)分层次提出问题-理解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它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比较和证明某个观点。
51.简述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教育举措。
【解析】战时须作平时看: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内容大致有:一、要求战时,学制、课程、秩序、经费等都应该以平时为原则,“以维持正常教学为主旨”。二、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适当“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训练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三、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即一方面要求教育青年学生信仰三民主义,抵制共产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立民族之自信”。这个政策使得一批高校西迁,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延续发展;还建立了一批国立中学,对中等教育的发展起了稳定作用。
52.简述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理论。
【解析】德韦克等人综合以前成就动机的研究成果认为,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关于能力的本质及特性的潜在理论。由于人们持有的能力内隐观念不同,因而导致他们的成就目标也就存在差异。她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是能力实体观和能力增长观。
持能力实体观的人认为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改变的特质,持此观念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表现或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避免被别人看不起;持能力增长观的人则认为能力可随学习而增长,持此观念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53.简述问卷调查中封闭式问卷题目答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解析】
1.关于问题要求
(1)关于问题的内容和表述,要选择适当的问题类型:应回避有关社会禁忌、个人爱好及个人隐私;每题只能包含一个观点,避免似是而非。
(2)关于题目的数量:问卷的长度要适当,避免问题太多使答题者产生厌倦情绪,一般20-30分钟为宜。
(3)关于题目的排列。问题的排列要做到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
2.关于答案要求
(1)是否式。所选选项只有两项,从中选择一个,作为问题答案。
(2)多项选择式,也称菜单式。从多种答案中选择一个最适宜的。
(3)排序式。要求被试按照一定标准对选项进行比较,然后进行排序。
(4)等级式。选项为多等级,要求被试权衡之后做出选择。
(5)定距式。答案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
3.分层次提出问题一应用性问题
应用性问题:它主要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
4.分层次提出问题--分析性问题
分析性问题:它主要让学生透彻地分析和理解,并能利用这些知识来对自己的观点逬行辩护。
5.分层次提出问题--综合性问题
综合性问题:它能使学生系统地分析和解决某些有眹系的知识点集合。
6.评价性问题:理性地、深刻地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
7.在问题设计中,提倡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认知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高级认知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念和自我评价体系。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
材料1:我们真的需要学校吗?不是指教育,而是强制上学:6节课一天,一周五天,一年九个月,十二年。这个死规矩是否真的必要?如果真有必要,原因何在?不要以阅读、写作、算术来搪塞,因为有200万“在家上学的学生”对这种老生常谈早已置之不理。如果这还不算,有一批美国名人从来没有像我们的孩子受过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修理,仍然出类拔萃,独领风骚。
材料2:美国学者亚历山大·英格利斯认为学校具有以下6种功能:
①修正或调解作用
②整合作用
③分析和指导作用
④分拣作用
⑤选拔作用
⑥预备教育的作用。
如此这般政府不会遇到挑战,而公司永不缺乏听话的劳动力。
根据约翰·泰勒·盖托著,汪小英译《上学真的有用吗?》改编。
(1)结合材料1分析学校教育日趋制度化带来的影响。
(2)材料2所说的六种学校教育功能中,哪些属于负功能?哪些属于隐性功能?这些功能必然存在吗?请举例说明。
(3)针对材料1、2反映的问题,现代教育制度应做哪些改进?
【解析】
(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严格意义上的学习教育在19世纪下半期已基本形成。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的过程,正是教育“制度化”的过程,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2)教育的负向功能是针对教育对社会和个人作用产生的消极的不良的后果。材料中的分拣作用和选拔作用都是负向功能,它复制了现有的教育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教育的隐性功能是伴随着教育的产生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例如整合作用、分拣工作、以及选拔工作。这些功能不一定存在,,教育的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
(3)首先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使年青一代健康成长。其次,学校教育努力绐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