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王向远教授作主题为“物哀”与日本文化的学术讲座:
王向远教授从日本18世纪著名的复古国学家本居宣长的著作开始,详细地分析了“物哀”的概念以及日本文学的审美情趣,又结合日本文学中的这种独特的现象,分析了中日文学的差异。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源氏物语》和《紫文要领》的作者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有点类似中国话里的“真性情”。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物哀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王向远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抗战史学会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