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作了一场题为“当代的智性散文”的讲座,文学院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等;全面培养“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并招收“电影学”、“戏剧戏曲学”硕士生和“汉语国际教育”、“艺术硕士(电影学)”、“艺术硕士(戏剧戏曲学)”专业学位硕士生。讲座的主要内容是:
当代散文写作经历了泛意识形态的冲击后,从八十年代开始恢复五四的传统。言志派向载道派提出挑战,且获得广阔的表达空间。老一代作家钱锺书、杨绛、张中行唤回了汉语的本色,把单一色调的文体变得丰富而多趣了。在言志派散文基础上,一些智性散文开始出现。主要代表是王小波、史铁生等。他们在科学理念或神学之间的不同思考,增加了思想的维度。这些独立思考、学富五车的作家的实践,改写了当代的文学地图。与此同时,士大夫审美趣味开始蔓延,汪曾祺、黄裳、贾平凹都使汉语开始回归明清小品的意味。在近年写作中,赵园、杨之水、缪哲等学人散文,以其学理的深和审美的特别,使散文有了另一种可能性。智性散文因为具有现代性的内蕴,与当代学术精神的流变深切地交织在一起,成为文坛不能不关注的存在。
孙郁,本名孙毅。1957年出生于大连。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兼鲁迅博物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主要著作有《鲁迅与周作人》(1997年)、《百年苦梦》(1997年)、《鲁迅与胡适》(2000年)、《文字后的历史》(2001年)、《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2003年)、《在民国》(2008年)、《鲁迅藏画录》(2008年)、《混血的时代》(2008年)、《鲁迅与陈独秀》(2009)《张中行别传》(2009年)等。曾获首届当代文学批评家奖、日本东北大学“藤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