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建筑”一词,其实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并没有这种称呼,古人与之相当的词叫做“宫室”。先秦古籍《易经》是目前发现最早提到这一词的,上面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宫室”比穴居野处更能避风避雨,显然此处所谓的宫室是对一切可以“以待风雨”的房屋的总的称呼。《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庄子·盗拓》亦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矗》中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因此,先民们构筑巢的动机都是出于防御自然界中的种种侵害,是人和自然抗争的最初形式之一。尤其是在还没有产生阶级的社会中,房屋对于居住者来讲是纯粹功能式的,并不存在宫殿和民房的等级差别。
至于华夏先民告别天然洞穴,在“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房屋原本也无所谓“ 屋顶”、 “屋身 ”和“台基 ”的明显区分,“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他们所需的只是“以待风雨”的处所而已,或者说他们最为必需的只是屋顶。1954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约在五六千年以前黄河上游仰韶文化时期的西安半坡原始部落遗址,证实了这种看起来似乎只有屋顶的居所。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差别,建筑的形式与北方有着明显的差别,已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晚期建筑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窝棚式居所,屋顶由植物的茎秆、树皮编织而成,然后在上面敷上泥层。另一种是干阑式居所,其屋顶也基本呈“人”字形或圆形,上面铺草泥或草。
在巢居文化中,先民主要是依托大树为栖身之所,充分利用其张开的树冠以树枝和茅草架构成的屋顶来避雨遮光;而在穴居文化中,洞穴的上部土层也可作为“以待风雨”的屋顶的雏形。人类从半穴居到地面的营造屋舍的营造屋舍过程中,无论其庐舍是多么原始,简陋,其屋舍的顶部以芳草、树枝叶、泥巴编扎成顶盖。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元素。在职研究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