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文化也处于高度繁荣的时期。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成熟期,它一方面继承了源自汉魏的建筑成就,另一方面由于对外来文化的融合吸收,为原有建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正是在这种国家繁荣昌盛的背景下,皇家宫殿建筑的规模都非常浩大,结构雄浑简洁。而且高贵华丽,到处体现着一种积极向上的自信与辉煌。
公元582年,隋文帝开始修建大兴城,城市的区域功能更加分明。这一城市区域规划改革为后来的唐代长安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到隋炀帝时开始大规模地营建东都,建筑风格吸收了汉代以来的雄大气魄,在建筑技术上又继承了魏晋时期较为成熟的木结构技术,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唐代雄浑有力的建筑风格和高贵华丽的建筑文化形态的全面繁荣的滥觞期。唐代的都市营建是在隋代原有基础上开展的,主要有长安城和洛阳城等。长安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中含元殿和麟德殿是规模最大的建筑。
唐代建筑中与屋顶相关的主要木构件如梁、柱、斗拱和昂等形式已经基本稳定,在以后的发展变化中也不是很大。佛光寺大殿的屋顶为“四阿顶”,檐柱有明显的升起现象,整个屋顶檐线的曲线舒缓儿优美。大殿的整个上部构件和下面列柱的布局尺度是一致的,没有一些琐碎的弥补性构架,这表明了传统殿堂式木架构,在结构方法和尺度上,发展到唐代时已经非常成熟了。在屋顶形制上,一般重要建筑物上多用庑殿顶,其次是歇山顶和攒尖顶,如果是非常重要的建筑则用重檐,有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在组群建筑中则往往把不同形式的屋顶组合成为主次明确而又非常复杂绚丽的形象。
唐代另一个建筑成就还表现在建筑用材制度的规范化上,其次是材是按照等级划分的。虽然从目前的典籍中看,宋代的《营造法式》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材分制度,但是从一个制度的制定到完善显然是有一个过程的。通过对实物的考证也证明了这一点,以斗拱断面的比例为例,《营造法式》中规定拱的断面高厚分别为15分和10分,即为3:2。而现存唐代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屋顶所用斗拱的断面比例均为3:2。并且这一比例在以后的五代建筑中均有运用,可见材分制度确实早在唐代已经实际存在了。
总体说来,隋唐时代的建筑风格豪迈博大,格调浑厚。由于建筑技术的成熟而使屋顶造型丰满整齐,在雄浑中透漏出灵动,创造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华丽篇章。屋顶作为传递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起到的作用显然是功不可没的。在职研究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