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代,建筑风格发生了转折,宋代建筑普遍呈现出一种柔美精雅的气质。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是偶然的。一方面,政治上的消极因素对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影响,而且阴阳五行和风水学观念相当流行,这种观念自然影响了建筑艺术。另一个引发宋代建筑风格转变的现实因素是城市形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为了贸易往来的便利,许多商业建筑被建造在临街的地方,于是唐汉以来的城市里坊制逐渐被打破了。而且城市人口也比汉唐时多得多,城市空间在显得繁华的同时也变得更加拥挤。这也使得宋代建筑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体量上都受到较大的限制,比以前要小得很多,人们崇尚工整细腻、柔媚纤丽的艺术风格,而缺乏英雄主义豪迈的理想色彩。
建筑风格的转变自然是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中唐以来士大夫们崇尚理学的哲学观念,在建筑上最终均反映为对于技术的严格要求与规范。宋元符三年颁布的《营造法式》是一部法规式著作,它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建筑技术,特别关于建筑中模数制度的确定对以后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宋代的斗拱技术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首先是斗拱结构在整体上木构架中所占比例较以前有所缩小,唐代建筑中柱子的高度与斗拱面高度的比例大概在5:2到2:1之间。因此,整体造型给人一种头大身小的感觉。从五代到北宋初期的一些建筑中仍然可以发现三间小殿却使用七铺作斗拱的不合理现象。其次,结构的装饰性变得更为强调,开始由原先实用性与装饰性并存过渡。改变了唐代时柱头斗拱大,补间斗拱小或者不做补间的做法。宋代建筑中的补间斗拱大都与柱头斗拱的大小一致。此外,北宋建筑中开始假昂,如山西晋祠圣母殿上斗拱的昂嘴平出,在结构上实际是华拱构件的加长而已。
从现存实物看元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了宋以来的传统,在建筑风格上北方地区受辽金建筑影响较大,木构件一般采用直梁、直柱等大构件,用材比例较为粗壮,加工手段粗放,线条轮廓以直线为主缺乏变化。而江南地区则承袭了南宋建筑的传统,木构件细部大都采用工艺细致的“卷杀”处理手法,用材比例均匀挺秀,线条生动柔和有变化。木架构中变化最大的是斗拱部分,其用材尺度大为缩小,结构性能也大大降低,北宋以来的假昂手法在元代建筑外檐斗拱中屡见不鲜,已成为一个装饰性的构件。
纵观宋元时期建筑文化风格的形成,它既是一个特定时代文化的产物,也是建筑技术与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平面呈“十”字形组合结构的屋顶,无论形态和技术均已达到了屋顶艺术的一个顶峰,它那精美绚丽的身影仿佛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如日中天之后的最后辉煌,此后的建筑似乎很难超越它迷人的轮廓所勾勒出的阴影。在职研究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