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五千年灿烂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它的身上融入了功能、审美、观念崇拜等许多文化特质,同时它还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特征,这种特有的性格在哲学上表现为传统宇宙观与建筑观的相互关系。《管子·宙合》:“天地,万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天地苴万物,故曰万物之橐。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纳天地以为一裹。”“宙”通“久”,在古代是一个时间概念,庄子曰:“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汉代张衡也说:“宙之端无穷。”他们都表达了一个无限延续的时间观。“合”在古代其实含有空间的意思,故有“四方上下曰六合”的说法。管子认为,“宙合”乃“谓之宙合宇也,灼然宙轮转于宇,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他表达了一种时空轮转的宇宙观。庄子释“宇”云:“有实而无乎初者,宇也”而且他认为“宇”是“无极复无极”的。《尸子》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淮南鸿烈》亦载:“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说文解字》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宇,屋边也。宙,栋梁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屋顶与栋梁围合而成的一个浩大空间就是一个宇宙,而宇宙与建筑的关系在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那里得到了更为确切明了的解释,他认为: “宙即是由宇中出入”。人们世世代代在这个大屋顶的房子下庇护生活。这个被称为“宇宙”的人为营造空间既见证了人的世俗生活,也承载了人的精神家园。或许古人正是从这种“大”而且“久”的宇宙时空观念出发,渴望在世俗生活的建筑中开拓建立一方“慎终追远”的精神领地。因此,当时只要经济能够承受,技术条件足够成熟,统治者都会竭尽全力将自己的居住空间营建得更加高广。
先秦时期,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各国都在宫室营建的规模和单体建筑的体量上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中国建筑自身“土木”材料的特性,因此对于建筑的保护、免受雨水的侵蚀问题始终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中国早期建筑的屋顶是“两注”式,就是指双坡“人”字形屋顶,“注”是流水的意思,而“四阿”的四面坡的屋顶,指的屋顶四条垂脊,可见此时增加的两阿是为了保护建筑左右两侧的墙,这些屋顶的设计都是为了起到排泄雨水的目的。然而原始建筑以泥草为主要材料的屋顶覆盖物显然已不能满足长期保护大型建筑的需求,瓦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到,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形制相当完备的瓦的类型。瓦的使用是中国古代屋顶乃至整个建筑技术的一大进步,它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长期保存提供了重要保障。不过西周时期瓦还是一种奢侈品,使用并不广泛。直到春秋时期才逐渐普遍,为了铺瓦的稳定,建筑屋顶的坡度也由原来的1︰3降低为1︰4,屋面比以前显得更为和缓,而且还出现了檐头瓦,俗称为瓦当。屋顶的彩绘内饰在春秋战国也有了严格按照等级制的运用。《论语》记载:“三节藻悦”。《春秋榖梁传注疏》记载“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黄”等所说就是在节(坐斗)、木兑(瓜柱)、楹(柱)上施以彩绘的情况。
先秦时期是建筑屋顶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尽管实物考证尚不能验证当时屋顶是否具有如《诗经·小雅·斯干》所载“如跂斯翼”、“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俏丽形态,但无论是木构屋架的营造技术,还是瓦顶的产生和彩绘的运用,都为秦汉以后的建筑朝这一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职研究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