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门类众多,其中数量最多、出现最早、分布最为广泛的就是中国民居这一门类。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资源和习俗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民居住宅的多样性。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具的进步,各地民居自身也处在一个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之中。所以,中国民居形式的演进不仅存在空间地域上的过程,同时也存在时间上的过程。
一、地域的演进
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大体上可以分为七种类型:合院式、天井式、窑洞式、干阑式、土楼式、碉堡式、毡包式。
合院式民居,通常包括三合院、四合院。三合院例如有云南的“一颗印”,四合院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例如有北京四合院。
天井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东南、西南部分地区,主要在南方。
天井式从理论上也应该属于四合院,但是庭院狭窄,四周屋檐相连,屋顶形成了一个朝天的“斗”字,这就是“天井”。
窑洞式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北的山西、陕西等黄土高原地区。有靠山窑洞和平地窑洞两种。
干阑式民居,俗称吊脚楼,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以及湖南西部的湘西地区,都广泛存在这种形式。
土楼式民居,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福建、广东、江西的部分地区。土楼是“客家人”为了防御土匪的侵扰而建。以福建的圆形土楼最为著名,江西和广东都是方形平面。
碉堡式民居,分布于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靠近西藏的藏区。这种建筑有效的满足了高原地区特殊气候条件下的生活需求。
毡包式民居,俗称蒙古包。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以及东北的广大草原牧区。毡包式民居最大的特点是可拆卸,便于搬迁移动,能很好的适应游牧民族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需要。
小结
各地区的的传统民居受到地理气候、生活生产方式、社会历史的等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形态。
二. 时间的演进
1、原始社会的民居
中国历史悠久,最早的民居形式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万年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首先出现的有穴居和巢居。
穴居,一般是北方先民的居住形式。从字面上就能看出,穴居就是从地面上掘土而居。穴居从最开始的自然山洞到人工挖掘及半穴洞,最后到地面建筑,也就标志着土木结构的结合形势。
在古代的许多传说中就有相关穴居的一些记载:
《墨子•解过》:“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居……”
《论语》:“天下之民穴居野处,未有宫室,则与鸟兽同域……”
早期的穴是竖穴,后来到了新时期时代的时候多为袋状穴,旁边也有可以上下的踏步。北方最具代表性的穴居是仰韶文化建筑群,以西安半坡村住宅遗址最为著名。据考证,当时的穴居形式中已经有了很大一部分的半穴形式,穴内墙壁已经是用木柱编扎而成,墙上也用了草泥铺平压实,并有火烘烤的痕迹,使墙面坚实平整。
到了穴居后期,不仅出现了茅草和木料构成的圆锥形或人字形的屋面,房屋的模式已经向着木构架、多间型的方向发展,房屋已逐渐形成带套间甚至多间型地面建筑的形式。而且,大部分房子内部还有了隔墙,初步形成了“前堂后寝式”的房屋内部布局。
巢居,多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孕育出云贵、百越等南方民族“构木为巢”的居住模式。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等。
关于巢居的一些文字记载有:
《庄子·盗跖》:“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人皆巢居以避之。”
唐·杜甫《五盘》诗:“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居。”
巢居的遗址已经无迹可寻了,脱胎于巢居的就是干阑式的民居形式。早期的干阑式建筑多采用多桩密集排列的方式,较为著名的干阑式民居有河姆渡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建筑构件显示,当时的房屋木构件已经采用了榫卯的构造方法,而且地板也使用了企口的设置。这说明了当时的木构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不仅如此,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木构架建筑的水井。从井的构建和水井上井亭的设置可以看出,这里的建筑形式和仰韶文化地区的营造模式是完全不同的风格类型。
2、夏商周时期的民居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主统治的世袭的王朝。随着夏朝的建立,人们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等级差别,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开始利用手上的资源营造宫室,相对的,平民也正式的开始建造自己的民居。由于统治阶级的压迫,民居一直没有比较显著的发展,仍然以半地穴为主。
商代,地面建筑有了明显的发展。从现存的少量商时期的遗址可以发现:夯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一些建立在高台上的建筑标志这台基的出现。同时,就建筑结构来说,建筑木构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建筑中出现了密集排列的支柱体系。室内空间也不是单一的大空间,而是更加灵活多变的分隔空间。
西周,出现了陶制的砖瓦,并且在建筑当中广泛使用。在夯土外墙的基础上,发展了墙外包转的做法。根据史书记载,此时的建筑多干阑式结构,室内外存在高差,出现了四合院的建筑模式,室内住宅设置也有了进步。
3、秦汉时期的民居
秦汉时期是民居大规模高速发展的时期,建筑技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所谓“秦砖汉瓦”就是说明了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
秦朝,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和文字,聚集了各地的工匠到咸阳,这个举措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建筑方面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建筑技术、施工质量的提高和建筑样式的丰富。
汉代,住宅和院落形成了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平面,平民建筑中大致呈现“田”字平面布局形式,出现了主次之分。出现了楼房的民居,在一些较大的民居中的楼梯设置体现了礼制观念,如在楼梯的入口处设置两个楼梯,左边供主人用,右边供客人用。就房屋结构来说,大多采用木构架的结构,包括建筑内部的抬梁、穿斗、干阑等。建筑的形制有了较完善的发展,院子有环廊,大门有双阙,窗子有了几何形状,房顶基本上形成了悬山、庑殿、囤顶、歇山、攒尖五种固定形式。而且还出现了庑殿顶和披檐组合发展而成的重檐屋顶。
4、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住宅围墙出现了成排的直线窗,而且还常用竹帘和帷幕挂落。南北朝后期,屋顶出现了下凹曲面,屋角向上翘起,檐口成反翘曲线形式。
5、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在里坊制度下,民居统一而规整。城墙、坊墙和自家宅院的围墙三面围合的民居院落形成了固定的规模和格局,通常是一个大院是由前后几个院落排列共同组成的大合院形式。
木构架技术大发展,民居的房屋建筑和木构架的设置有了相对的比例关系,木构架各种构件之间也有相应的比例划分,以“材分”为模数制定了一系列的计量和设计方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的规范化。
6、宋代民居
宋代显著的特征是由于商业建筑出现,民居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宋代的商业建筑是密集建立的,为了节省建筑面积,临街多建设楼房。住宅民居的高度增加,室内居住面积增大,门窗以及整个房屋的木架结构都不同程度的增大了。室内用泥土铺成的硬地面代替了干阑式的木地板。
住宅采用了悬山或歇山顶的形式,除了少数茅草瓦顶屋面,大多用竹棚作为平房的皮檐。在较大的四合院中,门屋的勾连搭或者抱厦的形式已经十分常见。
除此之外,民居已经不再是满足于功能和内容的设置,越来越重视建筑的外观。突出表现在屋面出现了比较优美的造型,房屋的次间柱子的上端已经出现向内倾斜的现象,从不同的侧面形成了造型别致的稳定图式,简单大方,朴实美观。
7、明清民居
明清的等级制度严谨,宗法制度盛行,使得民居形式变得更加规整。但是,在建筑技术和特点方面也变得成熟和稳定。
明清时期,各地的民间住宅形式已经基本形成。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陕晋地区的三合院,南方的土、围楼、天井式住宅,广东开平的碉楼等都是成型与这个时期。
明代时期,民居的建筑材料不仅体现在砖的普及应用,木材和石料的使用技术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各种石墙、石板上的雕刻,都说明了这个时期工匠技术高水平。而清代的夯土、琉璃、木工等技术也都相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主要体现在皇家建筑上,但是民间住宅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明清民间住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构造和装饰艺术上,清代民间的住宅土木结构逐渐定型,北方屋顶庄严肃穆,而南方则灵巧活泼。就装饰来说,门窗、额枋、梁柱等处都有精美的雕琢,且技艺精湛。尤其是室内的家具的雕刻工艺,精彩美观、庄重大方。
总结
中国的民居建筑从先秦发展至今,始终是以木结构为主体,几千年来都是围绕这么一个几千年来都大体定型了的结构形式。最多彩之处就是中国各个地方的民居的多样性。
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在发展新型建筑的同时,保护好这些多样的民居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