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居住类型和不同的居住文化艺术。居住文化通过住宅建筑和环境艺术来体现,而民族居住形式和民族风情是体现居住文化艺术特色的要素之一。中国民居可以划分如下几种形式。
一、木构架庭院式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四水归堂式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间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三、一颗印式
一颗印民居建筑的特点是: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就称为“一颗印”。“一颗印”民居为一楼一底楼房,正房三间,底层一明间两次间,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左右两侧为一楼一底吊厦式厢房,厢房的底层一般各有两间,称为“三间四耳”。
一颗印式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最早在昆明地区流行起来的“特色品牌”,一颗印式民居的基本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尺”。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间两层,较高一些,两厢为耳房,耳房就矮一些,这样就组成四合院,中间为一小天井,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体方形如印章,故称“一颗印”式。
四、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三至四层,最高为六层,包含庭院,可住五十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如客家古民居--四角围龙【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等。
五、窑洞式
窑洞是人类原始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从窑洞向房舍的转化,是人类居住形式演变的历程。所谓窑洞,是指在山坡和地下挖掘洞穴,以窑洞为住宅的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河北地区也有发现,在北京的古崖居遗址中,有大量的洞穴,也是原始窑洞的一种居住形态。整个洞穴群分布建在山坡之中,上下层次错落有致,大小规模等级分明,是考察古代人类洞居文化的重要实证。
穴居住的形式也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温暖得多,在这里发现的多半属半穴居式建筑类型。窑洞式建筑大体可分三种样式:
1、靠山窑 这种窑洞利用垂直的黄土壁面,挖掘开洞,进深可达20米,可数孔并列,相互贯通,也可象楼房一样,层层挖建。
2、平地窑 在平地上按所需要的面积,垂直向下挖出深坑,形成院子,再从坑壁向里挖掘窑洞。
3、砖、石窑 布局与一般的庭院建筑相同,只是单体的建筑是用砖和石材,构造成窑洞形态,这类砖、石窑在山西、陕西地区常见。
六、干栏式
干栏式建筑历史悠久,干栏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是壮族、景颇族、傣族等居住形式,但也分布在四川、浙江、湖北等地区。在浙江、湖北、云南等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均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属于干栏式建筑的柱洞遗迹或木桩遗物。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则有成行排列的数千个木桩、木梁及地板等干栏式建筑遗存,这些建筑均是在原始巢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干栏式建筑具有防卫功能,在古代,干栏式建筑完全是为了保护人们安全的需要,这种建筑可以防止野兽对人与家畜的袭击。南方由于地气湿热,人们为了躲避潮湿地面对人体的伤害,发明了干栏式建筑,其最大特点是隔离接触,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干栏式住宅建筑内涵丰富,顺应气候、季节、顺借地利,顺其自然富含“天人合一”的理念。干栏式建筑又可分为全楼居干栏式,半楼居干栏式、千脚落地式。
全楼居式干栏式,指的是高脚的干栏式建筑,例如: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墙,用于存放各类杂物及饲养各种家禽。这种干栏式的居住面一般距地都在2米左右,离湿热的地面很高。
半楼居式干栏也叫吊脚楼,是苗、壮、侗、土家等民族中最常见的居住类型。半楼居式干栏依坡而建,靠山一侧建在地面上,隔山的一侧用立柱支撑,故被称为“吊脚楼”。
千脚落地干栏式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在房体范围内埋设架楼板的大量木柱,支柱的直径都不太大,但距离十分紧密,用于支架楼板,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因为有很多的支柱都埋在地下,人们就用“千脚落地”来形容这种建筑。
干栏式建筑在样式上有所区别,但功能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这就是防护、避湿、舒适、安居。
七、碉房式
此类建筑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种住宅形式,在当地并沒有给这类建筑起名,是外地人根据房屋用土和石砌筑,造型像碉堡,所以人们就习惯地把这类建筑称为碉房。在四川一带也有碉房式建筑,如汶川、理县等地,藏族、羌族多采用碉房式建筑。碉房一般建有2至3层高,底层用于养牲畜,上层用于人居住,平面是外部一大间,内套两小间,层高较低。结构是一间一根柱,俗称“一把伞”。外墙下宽上窄,实墙都是材料本色,外观朴素协调。朝南卧室的窗户较大,有利于通风和采光。厕所设在楼上,並向外悬挑。大型的碉房建有4到5层高,房内还设有小天井。还有一种为了储存贵重物品和守卫眺望所用的高碉房,高达20到30米。丹巴的碉楼是保存最完好的,有寨碉、烽火碉等不同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