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古门窗形式多样,历史源远流长。门窗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一部分,通风采光即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中国古代建筑以梁柱木结构为主,墙一般不承重,所以廊柱内柱与柱之间一般安装隔扇门或槛窗、支摘窗等代替墙面,多为六扇或八扇,既通风、采光、装饰,又与外界隔断。这些门窗对外能够围护,对内能够分隔,还能够采光和通风,因此,运用十分广泛。
根据考古发掘,在穴居和巢穴时期,门就作为出入的通道出现了。门是人所出入的地方,《论语·雍也》曰:“谁能出不由户?”传统建筑中,门的作用非常关键,它不但方便人们出入,而且还要具备使整个建筑和谐对称、错落有致的作用。
窗为设在房屋顶上或壁上用以透光通风并供人张望的口子,大多有窗扇。作为建筑内外的空间分隔,窗与门构造基本相同,但窗不落地。窗子最初仅被作为通风采光的设施,通风采光是窗的功能,先秦以前的住房建筑,虽很简陋,但已有窗的出现。《淮南子·说山训》中就有一段形象的描述:“受光于牖,照北壁。”可知窗是朝南开的,从窗中照射进来的光,可以一直照到北面的墙壁。然而当时的窗面积很小,“十牖毕开,不若一户之明”。《论衡·别通》中说:“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
后汉代出现了直棂窗。魏晋时期,文人兴起建造花园,这使门窗置身于景观与屋墙的交界处,起到漏窗隔景与引景的双重作用。“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谢灵运《山居赋》)。唐至宋,出版了图文并茂的《营造法式》。至明清时代,建筑门窗,工艺成熟,式样繁多,且存世较多。此时,门窗的功能实用为先,但更重要的是门窗的非实用因素。人们借助门表达礼制观念,历代的典章制度对门的规格样式和色彩装饰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窗则包含了社会、宗教、伦理、历史、民俗、审美等深层的文化内涵,传载着中华民族对生活的一种不懈追求和美好愿望。在职研究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