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非全日制研究生刘远立,一位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专家,曾经在哈佛大学从教近20年,也是卫生体系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哈佛工作期间,刘远立从未中断过和祖国的联系,他跑遍中国三百多个贫困县调研,成为推进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智囊。
村民:【最怕得了癌症】【哪那么多癌症?】【癌症最吓人的嘛】
记者:为了不得癌症,有什么预防的措施?知道不知道?
村民:【那就要筛查】
在全国第一个全民健康示范县-汶川,这几天村民正在家门口接受体检。彩超和两癌筛查,通过移动诊疗车,可以开到田间地头,直接为村民服务。像这样全县两年一次的免费体检,已经进入第三轮。村民越来越接受“大病早治疗、小病早预防”的理念,体检从过去不被认可到现在人人参与,推动者正是刘远立教授。
刘远立:一个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农村,没有这样一个预防的意识。等你发现有病,到医院的时候经常都是已经晚了。我们怎么能改变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让这些老百姓尽量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这个是关口前移的关键一步。
依托刘远立提出的农村移动诊疗体系,农民们从被动治病到主动防病迈出了一大步,这将为国家节约庞大的医疗费用。“以预防为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民共建共享”理论,让汶川成为中国全民健康的示范县和样板间。
张通荣(汶川县委书记):他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刘教授一个主要的理念就是觉得我们各级政府应该把对老百姓的健康这块,成为社会治理里边的最基础的一个工作。
刘远立生于60年代初,小时候跟随当军医的父亲走南闯北。小学他基本是在农村和边远山区念完的。1987年,27岁的刘远立赴美留学,后来留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他与同事首创了医疗卫生体系学这一交叉学科,为全球各国有效改革医疗卫生体系指明了方向,被哈佛大学评为未来公共卫生领袖。虽然身在哈佛,但儿时的经历让他总难以忘记那些贫困山区的农民兄弟。1993年到2001年,刘远立往来于哈佛与中国之间,深入到中国三百多个贫困县调研。
刘远立:我从小也立志,就是长大以后有能力,一定会首先帮助那些最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是要给全体的人民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有效的这么一个制度。
8年里,刘远立跑遍了陕西、云南、贵州等地的贫困县,挨家挨户做田野调查,并在8个省的10个试点恢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他的调研报告直接推动了我国新农合制度的全面铺开。在海外期间,刘远立一直把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头号工程。
中国经历“非典”后,刘远立深知祖国急需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人才,他说动哈佛校长,专门在哈佛成立了中国卫生系统培训中心。十年间,为中国培训卫生系统厅局级干部和医院院长共七百多人。
刘远立:2013年我决定全职回来,当时中国的医改正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国家对我非常信任,马上任命我为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希望我的工作能为这个国家有所贡献。这也是我人生,我觉得,最大的一个价值吧。
回国3年间,刘远立夜以继日,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重新创建了一所国际化的公共卫生学院,参与国家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药品流通领域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并为我国第一部基本医疗卫生法的立法、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制定开展研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他又提出了多项医疗救助政策。四川克枯乡的贫困残疾户余树花(音)今年装了假肢,医保和医疗救助相衔接,不仅解决了假肢的费用来源,还有专门对口的乡村医生定期为她医疗服务。
常年下乡,在湖北长大的刘远立教授能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这让老百姓感觉很亲切,愿意跟他说心里话。曾当过乡村赤脚医生的白淑芝(音)对这位教授充满了感激之情。
刘远立:全民健康,它是以公平为导向,也就是一个人都不能落下,最容易落下的当然就是贫困人口、残疾人。
在刘远立心底藏着一份家国情怀。曾任同济医院院长的林竟成先生是刘远立的导师,对他影响深远。林竟成是中国医界的一位传奇式人物,早期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时,他劝说二十几位准备赴台湾的医学专家留下来,为国家留下了珍贵的医疗资源。恩师临终前对刘远立唯一的嘱托,就是希望他学业有成后要回来报效祖国。
刘远立:可能一个心里话就是说,林教授,我没有辜负你的希望。最让我感动就是,他历经了千辛万苦,这个真正意义上的赤子之心,永远没有变。他经常就说,祖国是什么?祖国就是你的母亲。这颗爱国之心,不光是她发达的时候,你分享她的成果,你去欢呼,你去赞扬;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觉得你更要去帮助,尽你的力量。